摘要:1、管道布置一般原則 (1)設計和布置管道時.應盡可能采用新工藝和新技術,并考慮到熱能及其他能量的節約和合理利用,也要考慮到廢氣、廢液的處理,防止污染環境造成公害; (2)設計和布置管道時,應通盤規劃包括工藝管道、輔助管道、儀器儀表管道和通風采暖
1、管道布置一般原則
(1)設計和布置管道時.應盡可能采用新工藝和新技術,并考慮到熱能及其他能量的節約和合理利用,也要考慮到廢氣、廢液的處理,防止污染環境造成公害;
(1)設計和布置管道時.應盡可能采用新工藝和新技術,并考慮到熱能及其他能量的節約和合理利用,也要考慮到廢氣、廢液的處理,防止污染環境造成公害;
(2)設計和布置管道時,應通盤規劃包括工藝管道、輔助管道、儀器儀表管道和通風采暖等系統管道在內的所有管道,不可顧此失彼;
(3)管道除能滿足機器設備及整個系統正常運行外,還應適應開工、停工和事故處理的要求,備有必要的旁通管道或采取其他措施;
(4)布置管道時,應了解建筑物、構筑物和設備的特點,以便合理可靠地安裝固定管道;
(5)設計和布置管道時,應在滿足生產操作和工藝流程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緊湊,避免繁瑣,防止浪費。
2、管道敷設方式
(5)設計和布置管道時,應在滿足生產操作和工藝流程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緊湊,避免繁瑣,防止浪費。
2、管道敷設方式
一般可分為明設和暗設兩種。
(1)明設
明設主要是架空敷設,其優點是:安裝方便,便于檢修,易于填添和修改管道,可避免形成死角,適用于輸送任何介質,且可根據管道外表涂色來識別管內所輸送的介質,其缺點是占據空間大。
明設有以下幾種方式:
① 沿墻敷設
沿墻敷設,安裝方便,占據空間小,也節省管架材料;但易遮檔窗,不可有較大振動,管道數目也不宜過多。它主要是敷設于窗臺下、兩個窗戶之間和窗子上
方與梁底下方的中間地帶。
② 沿柱敷設
沿柱敷設,可承受軸向推力和振動,便于安裝固定,但管架耗費鋼材多,如柱間距較大時,安裝小直徑管路尚需吊架。
③ 沿設備敷設
在較大的鋼制設備上可采用,當設備距四周墻、柱較遠,所需布置管道離地面、樓板面甚高時,可沿設備外璧敷設,多采用垂直敷設,但設備應能承受管道的載荷。
④ 沿操作臺敷設
與操作臺上的設備相連接的管道,可沿操作臺或在臺下敷設。
⑤ 沿地面或樓板面數設
沿地面或樓板面數設可縮短管道長度,但不應阻擋通路,必須穿過通路時則應設置保護單。沿地面或樓板面數設的管道,其最低點應比地面或樓板面高100~150mm。
⑥ 樓板下敷設
應沿主梁敷設,而避免吊在樓板下,當每個吊架的負載低于100kg時也可吊在樓板下。樓板下敷設,其管道少拐彎,長度較短,管道也允許有較大位移,建筑物施工時可預埋鋼板或吊環。但管架較長.占據空間較大,且安裝固定支架較困難。
(2)暗設
可采用埋地敷設和在管溝中敷設兩種。
① 埋地敷設
埋地敷設,其優點是不阻擋通路,不占據空間:距離短,不需要管架,因而節省材料和安裝費用。其缺點是不易發現管道的跑、冒、滴、漏;檢修十分不便;易受地下水侵蝕,填添或修改管道很困難,且不便于安裝閥門或儀表。因而僅適用于符合下列條件者:
a 輸送無腐蝕性、毒性、爆炸危險,且粘度較小的液體,如上、下水;
b 所輸送介質系低壓、常溫;
c 停送時,管道內不會產生介質沉淀、結晶、凝固等現象;
d 不需經常檢修;
e 管道本身有足夠強度可承受上層壓力。
② 管溝中敷設
管溝有人可站立行走進行安裝檢修的可通行管溝(用于室外、距離長、經常檢修的管道)、人不能站立安裝和檢修的不通行管溝和介于兩者之間的半通行管溝等三種。
管溝敷設,適用于不宜沿地面或埋地敷設,且又不大可能架空明設的管道。對不通行管溝,最小深度為0. 45m,管子外表距溝底、頂及側壁的凈距和兩條管邊凈距均不應小于0. 15m,且不允許布置成雙層或多層;對半通行管溝,其凈高通常<1.6m,通路寬度為 0.6m左右。管溝底應有≥0.002的縱向坡度,管溝截面底部也應有0.05的坡度,在管溝最低處應設置水笠子。當低于地下水位時,應采取措施排水。
文章分享: |
|